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无人机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和完善,涵盖了从研发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各个环节,在这个看似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领域背后,却隐藏着一些可能被忽视的健康问题,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尤为值得关注。
对于无人机研发人员来说,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的实验室环境中,空气流通不畅,他们专注于无人机的设计、组装和调试工作,精神高度集中,身体活动相对较少,这种环境下,一旦有一名工作人员感染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,很容易在人员密集的实验室中迅速传播开来,因为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,咳嗽、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携带病毒,在有限的空间内扩散,使得其他同事纷纷中招。
制造车间的工人同样面临风险,在生产无人机零部件时,大量的原材料粉尘、金属碎屑等在空气中弥漫,这些微小颗粒不仅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,还为病毒和细菌提供了附着的载体,当工人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后,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几率就大大增加,车间往往空间较大但通风设施可能不够完善,进一步加剧了感染的风险。
在无人机的测试场地,工作人员需要频繁地进行户外操作,天气变化无常,当遇到寒冷、干燥或大风天气时,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刺激,变得脆弱,如果接触到携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人群,或者身处病毒污染的环境中,就极易引发感染,比如在寒冷的冬日进行飞行测试,凛冽的寒风直接吹拂呼吸道,使得鼻腔和咽喉的黏膜血管收缩,局部免疫力下降,病毒便有机可乘。
而对于从事无人机应用服务的人员,如航拍、物流配送等工作,他们经常在不同的环境中穿梭,在城市中,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污染源,汽车尾气、工业废气等充斥在空气中,污染呼吸道,在野外作业时,又可能遭遇蚊虫叮咬,一些蚊虫也可能携带病毒,增加了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。
为了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无人机产业链条中的传播,各环节都应加强防控措施,研发机构和企业要保证工作场所的空气流通,定期消毒;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、戴口罩;加强体育锻炼,提高自身免疫力,才能在推动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,保障从业者的身体健康,避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产业链条造成不利影响。
发表评论
无人机操作中忽视健康防护,易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险。
添加新评论